体教深度融合,打破体制藩篱专家把脉中

新华社那不勒斯7月13日电题:体教深度融合,打破体制藩篱——专家把脉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二)

新华社记者公兵、周畅、刘旸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龙头”,高校应否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战场”尚存争议。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说:“(高校)培养真正的高水平运动员,甚至取代目前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现实。现在绝大多数与竞技体育相关的优质资源都在体育系统。体教融合的形式还停留在让运动成绩较好的年轻人进入校园,高校门槛对退役运动员来说还比较高,比较好的职业教练进入高校的也非常少,体教还需进一步融合。”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跃称,高校应否成为高水平体育人才“主战场”要看高等教育的定位、任务。

“中国的高等教育第一个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文化、国际交流,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诠释了高等教育在我们国家承担的责任。竞技体育也离不开这条主线。”他认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体育可以作为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

上海交大教授孙麒麟认为,中国大学生还进不了竞技体育主流“战场”,如果把拿奥运冠军作为高校体育的任务,则需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与中国由体育系统主要承担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任务不同,美国高校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摇篮。

刘波介绍,美国的高校竞技体育具有独立性。

帕克十二联盟(Pac-12)是美国最成功的大学体育联盟,迄今共获项全国冠军,该联盟由美国西部12所学术研究和体育竞技均出类拔萃的知名大学组成,培养了大批运动精英,平均每所学校每年的体育经费达万美元(1美元约合6.88元人民币)。充足的经费可以招来高水平教练、提供科研保障等。“在美国大学,收入最高的不是教授,也不是校长,而是高水平教练(与比赛任务挂钩)。他们的收入高,但对他们的要求也高,完不成任务就换人。”刘波说,因为经费充足,这些高校还聘请大批专、兼职老师保障学生运动员的功课。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说,北大、清华很早就外聘过教练,这应该是一个趋势,有赖于教育系统把门开得更大。

“我们未来可能也会往这个方向走,让高校运动队和体育部门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教练可能是原有的教师,也可能是外聘的职业教练。”他说。“聘用制度的改革,为未来高校高水平队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钟秉枢还说,国家队选拔制度改革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前提。“国家队选拔更加开放,比如青运会专门设了社会俱乐部组,社会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在学校,给这些孩子带来了机会。就像世界大运会,大体协根据一些比赛选拔队员,给很多高校普通运动员进入大学生队、国家队提供了机会,他们的教练也会一起进队,打破了原有相对固化、封闭的体制,更容易调动积极性,包括大学校长的积极性。”

钟秉枢认为,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普通学校培养优秀运动员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把握训练竞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深度融合专业体工队和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和竞赛体系的培养模式将更加完善。如构建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多元投入的我国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竞赛体系。在该体系中,学校运动队、业余体校、运动学校、体育俱乐部有机结合,青少年竞赛体系、学校竞赛体系、职业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国家队在学校、体校、俱乐部、职业队中选拔组建,运动项目协会对赛事审批、认证、管理和监督,不同类别运动员分层逐级有序参赛。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做出了积极探索——与上海市体育局合作成立上海市击剑管理中心,下辖男、女花剑队,实行体教融合新模式。它既不同于学校的业余运动队,又有别于体育系统的体工队,而是以学校为依托,以击剑管理中心为主管,以学生运动员为本,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上述专家均提到了“体教融合”。早在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被视作“体教融合”的雏形。

此后,国家有关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高水平运动队等政策相继出台。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再次明确“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并明确提出“切实加强教体结合”。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作为加强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探索培养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进行统筹安排”。

钟秉枢认为,体教融合体现的是教育部门试图把传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到一种通过教育系统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全新机制,发挥学校体育作为普适教育的功能,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学生运动员。

专家们认为,未来的趋势是学校也能大批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但前提是体教深度融合、打破体制藩篱。

积极的尝试已经在做。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介绍,全国校足办正与中国足协探讨建立县域范围内的校园足球训练营,把优秀教练和教师派去指导整个区域的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对优秀后备人才利用周末进行额外训练;与中超俱乐部、地方政府合作,中超俱乐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把校园足球做得更扎实,区域里涌现的优秀后备人才优先进入该俱乐部梯队,而孩子并未离开学校就能得到俱乐部更多支持。此外,目前已有多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员,下一步将要求这些学校同步招入女足队员,同时这些高水平运动队要分级打升降级比赛,这样不仅把大学足球联赛做得越来越红火,也能带动高中、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校园足球发展。

在王登峰看来,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试验田和突破口,校园篮球、校园冰雪、校园网球等都在按校园足球的模式推进。“未来我们会瞄准世界大运会和奥运会的项目,更多地建立专项特色校,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成长过程中,这是学校体育应当承担的。”(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