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但凡称呼亲生男性后代,大多以“儿子”称呼,最多也就是在前面加“我”、“你”、“他”加
以区分。然而这是现代,古人重礼重情,言行谈吐都讲究“彬彬有礼”,委婉含蓄温文尔雅。所以即便是“儿子”这样的日常称呼,也变出了诸多花样叫法,包括豚儿、犬子、令嗣、令郎、孺子、令儿等等。
为什么古人把一个简单的“儿子”搞得怎么复杂,这些称呼具体有什么特定含义,又该怎么用呢?请往下看。
首先说儿子,“儿”和“兒”古时候是两个字,如今统一简化为“儿”。其甲骨文很明显为象形字,下面是人形,上面象形像一个幼儿张口嘻笑,有专家认为这寓意牙尚未长齐的幼童。
然而在《说文解字》中,对“儿”是这样解释的:“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也就是说在古代,儿和“人”其实是一个字。而后《说文解字》又进一步解释:“儿,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
所谓孺子就是新生儿,囟门就是脑门的意思,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生理常识。
小孩生下来,颅骨天灵盖尚未合缝,有一明显窟窿。一岁之后才慢慢愈合。所以从字面理解,古代“儿”字最开始应该特指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孩。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不管是男婴还是女婴,一出生天灵盖都没有愈合,为什么大多时候用“儿”称呼男婴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文字出现以后,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只有男子才能拥有家族财产继承权。为了延续香火,大家都盼望着先生男孩,再生女孩。所以男孩子顺理成章地称为“儿”,如果生了女孩,另造一个“婴”字称呼。
所以,在古代,“男曰儿,女曰婴”。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现代,“婴”也泛指男女婴儿,在“儿”子前面加一个“女”字,也可以指女性继承人。
再说“犬子”,这个称呼大家不会陌生。经常在古装影视剧中出现。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说“这是我家犬子”,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称呼。
这话既对也不对,说对因为,“犬子”确实有谦称的含义,说不对在于“犬子”就是“我的儿子”的意思,“我家”属于重复用词,实在是画蛇添足。
“犬子”是谦称不假,为了表示谦虚,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儿子为“犬子”,但和大家想的粗俗“狗儿子”不同,犬子其实还是雅称,最早出自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这是他的小名。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司马相如者,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在古代,“犬子”本来是指刚出生不久,还未褪毛的小狗。司马相如之所以有这样的小名,在于他的父母对他非常宠爱,出生之后,看他长得如同小狗一般可爱,既高兴有了后代,又担心他长不大,所以给他取了个低贱的小名,希望不被鬼神妒忌,能够健康成长。这就和以前给孩子取名“狗蛋”、“狗剩儿”是一个道理。
从司马相如开始,后世有很多家长跟风,给孩子取名“犬子”,然而出名的只有司马相如一个,从而“犬子”被史书记载,逐渐演变成一种谦称。
值得注意的是,“犬子”只有用于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要对别人的儿子称呼“犬子”,这就不是谦称了,而是指着鼻子骂人。
有关“犬子”骂人的典故,最有名的当属《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的一次重要事件。
当时蜀国大将关羽镇守荆州,作为孙刘联盟的另一方,孙权想让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为妻,从而拉近两家关系。这本是一场合情合理的政治联姻,但在关羽看来,则是明摆着的羞辱。
关羽勃然大怒,说了一句名言“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整句话意思是“我是将门虎女,怎么能嫁给你家的狗儿子。”
说别人的儿子是“犬子”,言下之意显而易见,就差指着孙权的鼻子说“你这条老狗”这么直接。
你想呀,孙权本来脾气就不好,还是东吴霸主。怎么能忍下这口气。当即和曹操暗通款曲,逼得关羽败走麦城,丧了性命。
所以说,“犬子”虽然是谦称,但要是改变了对象,就成了骂人的话。
古人好风雅,所以在“犬子”的称呼又衍生出其他用词,如“小犬”、“豚犬”、“豚儿”。
注意,这里的“豚”不适合如今的河豚,而是指小猪。
在《三国志·吴主传》中,提及这样一件事。说赤壁之战前夕,魏、吴两国对阵,曹操看到吴国旌旗飘飘,军容整肃,敬佩孙权的指挥调度能力,感慨说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这句话字面意义是说,生儿子要和孙权(字仲谋)一样优秀,不像刘表的儿子们那样如猪狗一般愚笨。夸赞孙权指挥有方,军事能力突出。
然而结合前文细细一想,曹操这前后两句话都不怎么地道。前一句占孙权的便宜,后一句又把刘表连同儿子刘琮一块骂了,前者教子无方,后者难以重任。好歹人家把产业都拱手给了你曹阿瞒,还落得这样的数落。实在有些憋屈。
当然,这些都是站在后世的角度去解读,如果放在更早的春秋时期,豚犬就又是另外的意思了。
春秋后期,吴国和越国争霸,为了尽快增长人口,越国大臣范蠡想出来一个“妙点子”。但凡老百姓生了男孩,赐酒三壶,赐犬一只:生了女孩,则赐酒一壶,赐小猪一只。
于是,从典故上去分析,曹操很可能不是骂刘琮“猪狗一般”,而只是说如同平常人一般平庸无能,不是辱骂,只是轻视而已。
“酒歌说文”讲述有趣的国学和民间传统文化。如果喜欢,动动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