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两牛一爷
这个六一儿童节,
大部分孩子可能没有群体撒欢的机会了。
“碎钞机”一样的特长赛事
像是已经很遥远的事情。
也许是选择性失忆的作用,
那些汗水、泪水有时甚至是血水的场景
变得亲切、温暖。
特长竞赛,可能会给孩子升学加上几分,
但真正的价值是:
面对困境和无望,
他们学会了
站起来,迎上去!
这原本是一篇留给家长们的“赛后作业”。
它或许是体育赛事的一个普通瞬间。
但是,在一个父亲的眼里,它灿烂而耀眼。
小美妞在哭泣。
她瘫坐在剑道旁,左腿前伸右腿弯曲,身体前倾,右手不停地拍打着地面。。。
15:40。她的“联合一队”被对手打得稀里哗啦。
还有区区5分,河北英联队就将胜出,跻身佩剑U10团体四强。
尽管隔着金属丝编织的护面,我仍然清晰地看到,女儿正在泪如泉涌。
团体赛第一轮,16进8,小美妞的联队勉强胜出,她情绪稳定了一点。8进4开始后,她们几乎就是溃不成军。
2比10。前两个队友只得了两分。小美妞第三个出场也仅仅得了三分。
5比15。7比20。轮到再次上场的时候,小美妞已经是暴跳如雷。
10比25。她开始绝望:这可怎么追呀!
全国击剑俱乐部公开赛昆山站是年的第一站。小美妞凭着身高臂长和不错的运气轻松拿到女子U10个人银牌。她的同班同学、闺蜜黄玲玲摘得铜牌。这个成绩远远超过赛前教练对她俩“进八”的任务要求。
如果不是“交叉步”被判对方得分,她一下失去两分,这一站的U10冠军就非她莫属了。尽管颁奖仪式有些草率,尽管是站在比她们矮半头的冠军身边,领奖台上的两个女孩儿笑得那叫一个开心!
幸福和快乐总是那么短暂。十几个小时后的第二天上午,团体赛分组名单公布后,小美妞再也笑不出来了。
由互不相识、来自各地的三名选手组成的“联合一队”只有一名队友报到:一个身高刚刚到她的肩膀,排名不知被甩了几条街的女孩儿。
至少二十分钟后,经过满场寻找,另一位队友终于被领到小美妞面前:一个更矮、更瘦的女孩儿……面对我们一干人的愕错表情,小女孩的父亲忙说,我们打得还可以,这次排名是第41名。
小美妞表情僵硬,一言不发。
昨天个人赛结束,同行剑友吴圣圣的爸爸就委婉的提出:团体赛还参加吗,联队意思真不大,谁也不认识谁,而且是“蛇形组队”,出不了什么像样的成绩。
蛇形组队是团体赛组建赛队的一种规则。组委会按个人成绩大排行高低搭配,把那些游离于俱乐部内没能组成团体的“散兵游勇”集合成实力貌似均衡的“联队”,参加团体赛。从概率上说,这样的队伍去和有备而来的、协作默契的俱乐部队较量,结果可想而知。
这次大赛,小美妞所在的北京BY俱乐部只有三人出征,而且俩女一男,组不成团体,干着急。
现实就是,他们三人分别被组进三个联队,孤军奋战去了。
曾经,小美妞还在侥幸,万一能碰上个得力的队友……
最终,残酷的“蛇形组队”还是把两个“袖珍队友”派发到她的面前。
曾经,小美妞还稍有期待,她的联合一队幸运胜出一轮,进到前八。
现在,15比40,对方只需要再得5分,比赛结束。
第一轮胜出后,一位袖珍队友的领队老师把她的场地证塞在我的手里:您带着孩子们进去吧,我看您还能鼓励到她们。于是,我坐在了赛道旁边。
我知道小美妞在痛哭,我听到她嘶哑地向队友喊叫:求求你,拉开,换个部位打!我明白她的每一次拍打地板都是对队友实力的遗憾,都是对我们执意参加联队打团体赛决定的不满。我也知道,目前的比分对这个刚刚拿到亚军的女孩有多么尴尬,明白此时她多么想念她在北京的U10队友……
尽管力量悬殊,尽管一败涂地似的落后,我仍尽力呐喊,为孩子们的每一次挥剑,每一次出击。
终于,她的叫喊转向了我:别瞎叫了,都是对方在得分!
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我不能给场上她们战术指导。
我们的赛道在场地中央远离亲友。
我能做的,只有加油。
此刻,我扭转不了战局,也改变不了她的情绪,离开她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我走出比赛场地,站在赛场的护栏之外。
机场候机楼似的巨大的穹窿下,条赛道正在同时激战。名选手,位裁判,中国击剑史上的空前规模。阳光从场馆的棚顶和一排排落地窗倾泻在场地上,选手的尖叫、鼓励的呐喊汇集在一起,巨大的声浪从场地的一端涌向另一端……
隔着栏杆,透过面前赛道往复移动的赛手和裁判,我找到了女儿的背影——
她还坐在地上,带着护面,身体前倾,佝偻着。
曾被戏称“北京双塔”之一的她,显得那么弱,那么小。
她一定非常无助,一定还在哭,也许已经崩溃到嚎啕……
我突然在问自己:我们为什么坚持让她参加联队,为什么一定要打团体赛,让她这么难堪这么难过?
答案是,历炼。
三年前,我们送她学习击剑就是来历炼的。
可究竟要练成些什么?
成为优雅的剑客,拥有健康身心,掌握谋生的本领……
应该还有坚持的意志毅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决心!
团体赛前她犹豫,不快。远在北京的李教练、正在裁判分身乏术的潘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