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大数的鲁肃,东吴人才之舟中的

自卖自夸,笔者差可算得上半个“三国迷”。少读三国(仅限于演义),最喜蜀汉刘关张三条好汉,再加一个诸葛亮;中年读三国(包括志与演义),开始对曹操刮目相看;步入老年重读三国,不免有些为东吴鲁肃打抱不平。在著名的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中,东吴依靠水军一举挫败了北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从而奠定三国鼎立的格局。东吴大臣鲁肃无论是谋划天下大势,还是在促成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以及此后维护吴蜀联盟上,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在东吴的人才之“舟”中,鲁肃称得上是一艘“巨舰”。本文将就鲁肃落户江东、主要业绩和知人善用,以及他的形象长期被矮化的原因,做一些介绍和分析。■“造舰”:周瑜在前,孙权在后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离不开自身的禀赋、他人的提携和时世的造就。鲁肃的人生轨迹,也遵循了这一规律。自身禀赋。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跟祖母生活在一起。《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记载:(鲁肃)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鲁肃画像《三国志》裴松之注援引《吴书》的一段记载,更为具体生动:(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读完这些文字,一个不甘平庸、轻财尚义、英武果敢、富有组织能力的乱世英豪形象,跃然纸上。周郎为媒。鲁肃与周瑜的交结,为上文记载提供了一个案例。周瑜做居巢长时,曾带数百人经过东城,向鲁肃寻求粮食支持。鲁肃家中当时有两仓大米、各三千斛,他指仓相赠,让周瑜一次便筹集到三千斛大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二人由此结下交情。物以群分,人以类聚。鲁肃并非对谁都如此慷慨大方。当时据有江淮的袁术将他任命为东城长,可是他看出此人干不成大事,便“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到居巢投靠周瑜,后又随之东渡,来到江东。中间曾有一个“插曲”。当时有个叫郑宝的人割据巢湖一带,拥众万余,人多依之。鲁肃的好友刘子扬写信劝他投靠此人,他也动了心。当他向周瑜说出自己的打算时,周瑜以东汉名将马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话语相劝,将他挽留,然后慎重其事地将他推荐给吴主孙权。周瑜(赤壁雕像)君臣相得。孙权跟鲁肃一见如故。见面那天宾客众多,当众人告退时,鲁肃原本也要离开,被孙权单独留下,二人“合榻对饮”,畅谈天下大势。鲁肃不失时机地为孙权描绘了一幅成就霸业的“路线图”: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尽管内心里激赏鲁肃的这席话,但口头上表示自己还是要“尽力—方,冀以辅汉”。这是他的首席谋士张昭的主张。张昭因此对鲁肃的言行颇为不满,认为他“谦下不足”、“年少粗疏”,提醒孙权此人不可用。孙权并未理会,对鲁肃十分器重,厚待其母。就这样,孙权为自己留下了一位建国才。■解“大数”,上“三策”《三国志》裴注还援引了《吴书》的另一段记载。鲁肃离开东城时,州府曾派兵追赶。他并未慌张,下令众人缓行,自己断后。当追兵逼近时,他首先对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然后将一面盾牌竖起,“引弓射之,矢皆洞贯”。他这文武两手,让州兵放弃了追逼。孙权(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当解大数”四个字,可以说道出了鲁肃的人生哲学,那就是遇事都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较。他跟孙权首度谋面,就献上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当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然后鼎足江东的建国方略。后世将其称之为“榻上策”,它是鲁肃为东吴所建“三策”中的第一策。接下来,介绍第二策。在孙权消灭黄祖不久,刘表病死,曹操兵临荆州。面对变局,鲁肃及时调整了对策,向孙权献计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在获得孙权同意后,鲁肃立即动身赶往荆州。《鲁肃传》记载:(鲁肃)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鲁肃(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由此可见,孙、刘联兵抗曹,从动议到磋商再到成议,鲁肃都是最关键性的人物。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和刘备瓜分了荆州的地盘,其中襄阳、江陵一北一南两座重镇,分由曹操和孙权掌控。刘备再次来到东吴,向孙权提出“借江陵”(俗称借荆州),以便抗衡曹操。在刘备看来,得到江陵后他势必成为曹操主攻的对象,此举系权责的匹配,并非为了沾便宜。江陵是扼守长江的军事重镇。刘备的要求,让东吴多数大臣觉得难以接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裴注援引《汉晋春秋》的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刘备(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以上便是鲁肃“三策”中的最后一策,即所谓“借荆州”。可以看出,鲁肃所上“三策”,都是关乎天下大势的事项,也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解大数”。“三策”之中,第一、二策因在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而彪炳史册,第三策则存在较多的争议。这个问题放在下文探讨。■识人用人作为一位杰出的人才,鲁肃为人所用,他自己也颇能识才和用人。下面介绍二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识得吕蒙。周瑜死后,鲁肃接掌东吴军务。有一次他路过吕蒙的驻地,开始并不打算去会面。吕蒙虽然只比鲁肃小六岁,但给人的印象是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曾因不好读书而受到孙权的批评。所以,鲁肃内心里面有点看不起他。经人提醒劝说,鲁肃后来决定还是见上一面。吕蒙对鲁肃很尊重,热情接待。席间,他询问鲁肃,打算如何防范坐镇荆州的蜀将关羽。鲁肃很随意地说,到时候再看着办。吕蒙对这一答复很不满意,主动向鲁肃提出了数条建议。鲁肃听后大为惊讶,离开席位跟吕蒙坐到一起,抚摸着吕蒙的后背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注1]这便是成语“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看)”的来由。鲁肃还特意拜访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下朋友关系。后来,吕蒙继鲁肃成为东吴军队的统帅。吕蒙(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为他国举荐人才。襄阳人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曾在周瑜手下做过功曹。当初刘备前往东吴“借荆州”时,他也曾主张将刘备扣下来。[注2]后来他转入到刘备阵营,开始担任从事,不久被派去做了耒阳县令。在县期间,因疏于政事而遭受免职。获知庞统的境遇,鲁肃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鲁肃的这封信引起了刘备的高度重视,他向诸葛亮作咨询,诸葛亮的意见跟鲁肃类似,于是他立即将庞统任命为治中从事,后又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一个人能为他国举荐人才的人,对本国的人才自然会爱护。■“损舰”:半个孙权、一个罗贯中读《三国志》,鲁肃向吴主孙权提出的建国大计,以及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方略,跟诸葛亮的《隆中对》及其在联吴抗曹中的表现,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此,裴松之在为《鲁肃传》作注时,特意写下了一则按语:臣松之案: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於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诸葛亮(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按照裴松之的观点,孙、刘联兵抗曹,“本谋”当出自鲁肃。但《三国志》鲁肃、诸葛亮的传记中,却出现了相互抵触的描述。裴松之认为,若系二国史官各记所闻、各取其功,以达到各扬本国之美的目的,倒是可以理解。而《三国志》系陈寿一人所作,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应该了。裴松之的这个见解,应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后人还是将孙刘联兵抗曹取得胜利的首功归之于诸葛亮,而鲁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却被矮化。出现此种情况,跟吴主孙权后来对鲁肃的评价,以及罗贯中《三国演义》对鲁肃的描写,存在很大的关系。吴主孙权对鲁肃的评价。对于鲁肃“三策”中的前二策,孙权始终是相当肯定的。他后来在上尊号时,还不忘鲁肃当年说的话,对大臣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有一次,他跟陆逊谈论东吴此前的三位领军人物周瑜、鲁肃和吕蒙,说鲁肃曾给他带来两大快事:“一快”为“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二快”为反对张昭等人的归降主张,“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对于最后一策,他却认为吕蒙“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对鲁肃当年劝他“借荆州”颇有微词。对于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利弊,在此不作过多的分析比较,只是说明两点:前文已述,当曹操获悉“借荆州”之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可见这一安排当时对曹操一方是很不利的,由此推之,孙权愿意让出江陵重镇,当是洞察了对己有利的一面;退一步说,假如没有孙权的同意,所谓“借荆州”就不可能发生,孙权在鲁肃死后改变了对蜀国的策略,便有意将此事跟自己切割,这只能归于“帝王之术”了。鲁肃(影视形象)鲁肃之后,吕蒙夺回江陵,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吴蜀因此交恶。尽管刘备死后,诸葛亮派蒋琬出使东吴,重续联盟,但已经今非昔比了。在曹魏灭蜀时,东吴只是旁站,过了不到20年,西晋又灭吴,古代中国由分转合,三国鼎立成为历史。倘若吴蜀二国能够始终保持赤壁大战前的那种联盟关系,三国的历史恐怕将会延续更长的时间。在东吴内部,就维系吴蜀联盟关系而言,鲁肃的态度可谓始终如一,而吴主孙权和东吴其他领军人物周瑜、吕蒙、陆逊等,则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