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在国内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但是有一个动作:戴着面罩,穿着洁白的击剑服,拿着花剑往前冲刺的形象,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
击剑是一项绅士的决斗,也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进攻,有防守,一有机会就得出手,争取一击即中。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击剑运动学习到什么?近日,击剑世界冠军李秉炜做客新网银行SportsTalk直播间,为大家讲述击剑的魅力,以及这项运动带给他的种种收获。
面对自我,一剑决胜负在李秉炜看来,训练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是以“决一剑”的状态实战演习。
击剑的比赛规则中,最后平局或赛点的时候,比如14:14平,跟乒乓球、羽毛球的规则不同,不需要连得两分才能获得胜利,而是最后一剑谁拿分谁就赢得比赛,类似足球的点球大战。
那最后一剑,压力特别大。决定了前面全部的付出和努力是否有一个好结果。而在队里,就会模拟这种情况进行反复演练,此时教练会给大家加码,给很大的压力去模拟比赛中间所有可能出现的绝境。要求运动员承受压力的同时,还要保证战术的发挥,去赢得比赛。
在新网银行直播间里,李秉炜表示,“这是一剑天堂,一剑地狱的感觉”,他形容这种时刻的压力之大。胜负结果非常残酷。
这时候就需要调整心态,不受到干扰,让日积月累训练的技战术在此时正常发挥。“这个关键时刻,你清楚的知道这个事实:决定胜负的只有自己。”正因为如此,在承受住了这种压力之后,李秉炜说,“我会更善于面对自我,更善于处理面对压力的情况。这是击剑运动给我带来的一个收获”。
面对困难,需要陪伴李秉炜出生于年,今年5岁,而他平时给人的印象是一位阳光大男孩。那这位阳光心态的人,有没有过被困难击打的时候呢?
李秉炜分享说,困难和失败是贯穿体育运动和训练生涯全过程的。他记忆中的一次困境是年,他21岁时在国家队刚刚站稳脚,却在训练时遇到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快速移动过程中踩到剑道外,崴脚了。他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听到‘咵’一声,我就觉得完了,那时候脑袋一片空白”。医院,情况很严重,断了几根韧带,医生告诉他以后可能都不能再训练了。“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感觉是晴天霹雳,运动生涯可能就在这里结束了”李秉炜回忆说。
“刚刚在国家队有点起色,有点小成绩,觉得站稳脚,可以再出发,往前走很远的路,但是突然就遇到这样的变故”。“现在我回忆起那一段时间,仍然觉得很难受”李秉炜说。自己当时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就在想这后面怎么办?但自己想这种东西其实很没有用,毕竟从来没有经历过”。
因为受伤太严重,他就回福建老家休养。一个月之后伤情基本稳定,于是找遍名医寻求康复方法。“后来找到一位有名的中医,说我的情况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恢复”,对于这道曙光,李秉炜并不那么相信,但是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仍然积极配合治疗,“半年的治疗之后,我就逐渐恢复了踝关节的运动机能”。这个结果才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李秉炜得以重回国家队。
对于那段灰暗的时期,李秉炜体会到陪伴的重要性。在新网银行直播间里,李秉炜提到,“当时教练、队友、家人朋友都特别关心自己,经常来开导我、陪我。”一个人再强大,终究是有脆弱的地方,有些失败困难可能自己没有办法承受。但是有了陪伴和支持,那可能这个这槛就迈过去了,要相信团队的力量,相信家人和朋友的力量。
面对失利,如何快速重塑信心在李秉炜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无数比赛,拿到过世界冠军、全国冠军等好成绩,但是当问到他哪次比赛最难忘、意义最重大时,他记得却不是金牌,而是一枚铜牌。因为这一次,他的信心坐了一次过山车,他经历了被打击以及快速反弹、重塑信心的过程。
那是他第一次参加世界比赛,“当时我刚到国家队,队里选派我去参加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李秉炜回忆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经过了层层筛选方才得到,他踌躇满志:“我的师哥前两年拿了世青赛冠军,我也要学他,拿下冠军。”
到了赛场,李秉炜第一次比赛见到那么多世界各国的选手,“打法各式各样、千奇百怪,以前在国内没见过”。他当时整个人都蒙了,“一交手太紧张了,手都在抖”。于是,毫不意外地,“第一天个人赛我就被压力压垮了,第一轮就被淘汰了”。
当时李秉炜心理负担特别重,对接下来还要参加的团体赛,也没有信心了。后来教练找到他很耐心地分析比赛,队友也过来一起陪他聊天,“整个队伍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在说说笑笑,好像他们彻底忘记了我的个人发挥有多糟。”
压力缓解之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团体赛中,“反正之前都输光了,还有什么好害怕的?”最终他们战胜了强队,在团体赛上拿到了特别珍贵的一枚铜牌,以此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世界赛事之旅。
面对兴趣的种子,珍惜它培育它李秉炜有很强的拼搏意识,必胜的信念。而一个人的信念,很可能源于一颗小小种子。李秉炜11岁就开始练习击剑,那时候击剑还是一项很冷门的项目。而这种极小的几率,发端于一场电影。
在新网银行直播间里,李秉炜分享到,“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武侠片,当时CCTV6电影频道播出电影《佐罗》,讲的是16世纪西班牙有一位侠客,行侠仗义、劫富济贫。这部电影当年火遍中国,很多人模仿佐罗一身黑衣的穿着,但是在兴趣之外还有后续的,可能并不多,李秉炜就是其中一位。
“我注意到佐罗的剑法特别精湛,当时做剑客的梦想就在我心里种下了种子。”
接下来,区里击剑队的一位教练到小学来招生,带小学生们参观击剑训练,少年李秉炜当时就觉得:这就是我想象中的佐罗的场景啊。于是他非常踊跃地报名参加了训练,教练也在众多小学生中选中了他,父母也同意了。“我一直觉得这个相遇很奇妙,回想起来觉得很幸运”,机缘巧合之下,在尚且懵懂的年龄李秉炜走上击剑之路。
“那时候年龄小,对未来的目标没有想太多。”这时候环境将小小种子发酵。当时的广州队人才济济,后来的奥运会、世界杯冠军都在队里一起训练。
“我看到大家训练得热火朝天,很有热情追逐冠军梦想,我被他们这种追求理想的气氛给感染了”。于是,李秉炜追寻着教练和师兄的步伐,“逐渐在这个过程当中坚定了自己要为击剑事业,为队伍和国家争光的信念”。直到进入国家队,这个目标更为坚定,信念慢慢就树立起来。
在新网银行直播间里,李秉炜介绍说,自己的击剑训练生涯分为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是基本功阶段,到了省队时依旧在一招一式地学习,达到标准化,练好基本功。
第二个阶段是到了国家队后开始打高水平全国比赛和世界性赛事,进入到个性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特别考验运动员的自我学习能力,有人手长脚长,那他在长远距离上交锋会有优势;有人力量大,更适合近距离交锋。这些特点是在后期训练过程中通过自我学习、了解自身特点发展出来的,最终努力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特点突出的运动员。
在与李秉炜的对谈中,我们看到了这位世界冠军对自己有着很深的了解,他在面临挑战时选择相信自己内在的召唤,在困难时愿意信任外界支持的力量,他通过一次次刻意训练,练就了应对强压的心态。这些特质也被他带到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他现在是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体育教研室的一名教师,除了教学,还积极推广击剑运动。可以想象,击剑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作者:虞立琪、许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