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想躺平的普通人,我反思了自己身上的

“Privilege(中文直译:特权)”的梗起源于一名短视频博主的vlog“在北大附中的一天”。视频中,北大附中的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古代文化史、体育课上练击剑,课业之余还有戏剧活动,校园里有咖啡厅和公共休息室……该视频让#在北大附中上学有多幸福#这一话题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表示羡慕,说自己“大学都没这么精彩”,也有网友评价这不过是“出生就在罗马的特权阶层”独享的自由,毕竟“有的人拼尽全力也只能做个普通人”。

在对教育公平的争论中,“清北率不过10%”的话语又激起了普通学生们“何不食肉糜”的反弹。在后续关于“privilege”的讨论中,一位微博网友以“既然提到privilege……”开头,提出“拥有特权让我学会了善良,而不是充满对不公平的叫嚣”的观点,更激化了矛盾。随后,“既然提到privilege”迅速成为一个网络梗,网友纷纷以此造句,讽刺其明知享有特权但依旧傲慢。

实际上,这些热词和争议的背后彰显了一种核心的矛盾,即在愈发内卷的竞争环境下,人们对资源的分配产生强烈的情绪张力,进而投射在批评资本、围攻特权资源上。这种特权现象在更广泛的阶层当中普遍存在,亦在各类阶级、职业、性别、种族、健康等议题中时刻可见。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它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