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诸葛亮的知己周瑜的朋友,其历史影响

鲁肃既是诸葛亮敬佩尊重的知己,更是周瑜交情甚笃的朋友,其历史影响力被罗贯中低估了,并不是如罗老先生塑造的恰似一位仁慈的长者、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经常为周瑜诸葛亮斗智施谋所戏弄、显出一副愚相的形象那样,而是出身在一个武力豪族的家庭,喜读书,好骑射,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武力豪族是那些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地主、商人,分为土豪劣绅和豪侠之士,他们不像文化士族,没有儒家经学方面的成就;儒学水平的高低和践行儒学价值观的力度,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社会地位不如文化士族,不能够凭借声誉轻松获得高官显职。

吴蜀夷陵之战时,赵咨奉孙权之命,出使魏国,请求魏文帝曹丕支援。赵咨在曹丕面前,夸奖孙权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这里说的“凡品”,就是与“高品”相对应的武力豪族,因为武力豪族只是豪族的初始形态,一般是没有人去品的。

武力豪族虽不像文化士族那样容易获得权势,但在地方上的本乡本土仍有很大的能力,能够武断乡曲;鲁肃家里非常有钱,他虽年幼丧父,仍衣食无忧,出手豪阔。

鲁肃的身材,非常魁梧,且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当他感觉到天下会要大乱的时候,果断仗义疏财,通过周济家乡父老获得声望,然后自己苦练击剑、骑射,还带着本乡的青少年人到山中进行秘密的军事训练,组建坞堡,以保卫本乡本土。

同时,鲁肃也注重结交有实力的外乡朋友,以作为本乡的支援。

有一次,周瑜带着部队路过鲁肃的家乡,听说鲁肃比较富有,就来借粮,这种说是借,但借出去会不会还回来,并不好说。鲁肃家里有两囷米,每囷三千斛,他觉得周瑜可交,当即就指囷相赠,把家里一半的存粮,慷慨大方送给周瑜所部。周瑜啧啧称奇,与鲁肃结为挚友,鲁肃就此为自己,也为乡民们在江东牵上了线。

随着天下乱局的加剧,鲁肃深知凭手上这点人脉关系,在面对大股乱军时很难保住乡里,于是他劝说乡民们跟自己离开淮河流域,渡江到江东避难。

出身豪族

鲁肃花费自己钱财,为乡人谋福利,威望很高,乡民有三百余人随他南下。他布置弱者在前,强者在后,以防追兵,州里果然派追兵来阻止,鲁肃令乡民拉弓搭箭,严阵以待,自己则把盾牌立在阵前,引弓射之,箭箭穿盾,州兵震惊于鲁肃的武艺,又被鲁肃好言相劝,只好退回。这一刻的鲁肃,勇猛犹如天神降世,与罗老先生所塑造的“仁慈长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如果仅此而已,鲁肃也只不过就是像许褚、颜良那种水平的勇将,难得的是他还智勇双全。

低估别人的用意,是不是为了想突出自己?挥弓探幽表示虽看不太懂,却认为罗贯中自有其意。罗老先生曾是张士诚的谋士,突出诸葛亮,就是证明自己的存在,曹操好比朱元璋,孙权好比陈友谅,刘备就好比张士诚,其意义不言而喻,元末后的天下,应该属于张士诚,不敢明说喻义,只能尊刘贬曹。

武力豪族并非都是目不识丁的粗鲁之辈,他们中不少人也读书,不过读的不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儒家经书,不能凭借官方宗教方面的成就来猎取高官,他们主要读史书和刑律,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鲁肃就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他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因为武力豪族不像文化士族那样能够轻松获得高官显职,所以对汉朝的忠诚度不及文化士族,与文化士族之间也多有隔膜。

鲁肃出仕孙权后,时周瑜受使至鄱阳,他劝孙权追召周瑜前来柴桑,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鲁肃与孙权“榻上对”,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以汉朝灭亡为前提进行布局,深得同是出身武力豪族的孙权的赞赏,后来巴郡豪族甘宁见孙权,说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可见这些出身武力豪族的人,在观念上相当接近,而孙权、鲁肃、甘宁这三位武力豪族出身的人,又与文化士族张昭多有冲突,可见武力豪族与文化士族之间存在观念上的鸿沟。

一旦出仕孙权,就毫无效忠汉室之心的鲁肃,完全为孙权之所想,他与孙权的“榻上对”,就是对日后东吴整体战略的规划,更能顺应多变的时局。鲁肃看到汉朝必亡,因此主张孙权割据江东,王业自为,同时他又看到孙权的统治,还不是很稳,因此主张以自守为主,等有了好的机会,再向外扩张。

要想自守,必须拥有地理上的封闭单元,所以鲁肃又主张夺取荆州,竟长江之极、据而有之,以长江作为自守的天然屏障。后来投奔东吴的巴郡豪族甘宁,对于据守长江的构想,亦与鲁肃接近,不过鲁肃的战略规划更加积极,他建议孙权在夺取荆州后再攻下巴蜀。

周旋荆州

诸葛亮也与刘备进行了著名的“隆中对”,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主张占据荆、益二州,然后从益州出兵攻打关中,从荆州出兵攻打宛、洛,同时结好孙权,得其策应,复兴汉室,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框架。

“榻上对”与“隆中对”的交会之处,在于荆州,这两个著名的对策,看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实为深湛合理。

鲁肃强调的是占据封闭的地理单元自守,优先整合内部,如果不能全据长江,换一种方式,比如利用长江与某条支流来达成封闭的边界,也不是不可以;诸葛亮强调的是从荆州出兵策应益州的攻势,也没必要占领整个荆州,两家完全可以通过妥协的方式,来平分荆州,达成同盟,这也是日后孙权刘备联盟的基础。

等到曹操招降荆州,准备大举东进时,孙权继承孙策之位还不到十年,年纪轻轻,缺乏权威,不为时人所重,在孙策夺取江东的过程中又屠杀了不少江东大族,与江东本地人关系紧张,因此江东的文化士族基本上都期待曹操来解放,而从淮泗流域追随孙氏来到江东的文化士族张昭等人,则一方面对汉朝仍有忠诚之心,一方面凭借其崇高的声望在汉朝仍能轻松获取高官,因此也主张降曹。

唯有鲁肃因为武力豪族的出身,自知降曹也没有太光明的前途,所以一力鼓励孙权抗曹,同为武力豪族的孙权也心有戚戚,最终决定联刘抗曹。

曹操进军荆州,刘表病逝,鲁肃主动向孙权请缨出使荆州,考察刘备是否可以合作。当鲁肃日夜兼程赶到南郡时,刘琮已献荆降曹,在长坂遇到刘备,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对联合抗曹,兴致颇高,诸葛亮与鲁肃也相谈甚欢,两个人想必交换了战略构想,达成共存的默契,决议并力抗曹。诸葛亮随鲁肃从江夏到柴桑,面见孙权,与孙权谈妥同盟细节,促使孙权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曹军决战。

孙刘两家最终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损失惨重的曹操,不得不战略收缩,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实际上放弃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郡县,而联手获胜的孙刘两家,关系却微妙起来。

江东军队的统帅周瑜,基于其军事上的强大自信,一直以来不太看得上刘备军的战力,赤壁之战前周瑜就曾想率精兵三万人,夺取刘琦镇守的夏口,在夏口独力击败曹军。

联刘抗曹

不过,刘备、刘琦逃到江夏后,鲁肃和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盟,所以周瑜才与刘备合兵抵御曹操。赤壁之战后,周瑜乘战胜之威,更想控制刘备。

于是,在孙刘联手围攻江陵时,周瑜只准备把江陵南面长江南岸的狭窄区域,分给刘备屯兵,但曹操军中的刘表旧部大量叛降于刘备,刘备显示出了在荆州的实力,然后向孙权要求借荆州数郡,也就是统治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

孙权对此能够谅解,刘备凭借素来的声望和在荆州的经营,迅速夺取荆州南部的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庐江的豪帅雷绪也率部数万归降刘备,刘备接了刘表的地盘,实力急剧增长。

在周瑜攻打江陵的过程中,虽刘备提出帮周瑜绝北道,阻断曹操的援军,周瑜也支援了刘备两千士兵,最终双方合作攻下了江陵,但周瑜仍不愿刘备成为独立势力。

刘备亲自到东吴向孙权讨要南郡,周瑜谏言,劝孙权把刘备软禁起来,由自己裹挟关羽、张飞,与曹操交战,寻机消化刘备的势力。

孙权没有采纳此计,放刘备回去后,周瑜又退而求其次,建议攻取益州,联络凉州马超抗曹,将刘备的势力局限在长江南岸,这就是周瑜为孙权献的二分天下之策。

考虑到与曹操平分天下,基本是没有实现的可能,这是建立在很多的假设之上,孙权只是同意了周瑜的益州攻略,可惜天公不给以寿命,周瑜却病逝在行军路上。

虽然周瑜明知鲁肃对刘备的态度与自己不同,但是周瑜临终时仍力荐鲁肃,认为自己死后江东并无杰出帅才,来夺取益州,完成二分天下的伟业,所以鲁肃联刘抗曹的战略主张,成了周瑜可以接受的次优选项。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