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国产战斗机中,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恐怕连过气网红都算不上了,但作为一种80年代末首飞、90年代到年代装备的国产战机,它是中国第一种重型双发战斗机,但研制之初也曾有不少蹉跎,特别是空海军对于其座舱布局曾各执一词,为何看似无关紧要的座舱布局,会影响这么大呢?图片:海军航空兵的歼轰7A歼轰-7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上马的,年西沙海战,中国深感没有能够在远海使用的战斗轰炸机,因此它是作为轰-5轻型轰炸机后续机研制的,所以,在年范堡罗航展上中国首次披露了“飞豹”存在时还叫B-7(轰-7),直到年首飞时才更名为歼轰-7。图片:罕见的并列双座歼轰-7模型既然歼轰-7是作为轰-5的后续机研制的,因此侧重对海对地打击能力,在是否需要具备对空作战能力方面,海空军有了分歧,空军认为应该要使用并列双座布局,两个飞行员都有出色的前方视野,在复杂的对海对地打击任务中也好配合,而海军则想要串列双座,阻力小而且在格斗空战时视野远比并列双座优异。图片:歼轰-7并列型珍贵照片在上世纪70年代,并列双座布局的战斗轰炸机、攻击机还真是多如牛毛。美国的F-“土豚”、苏联的苏-24“击剑手”,还有60年代的A-6“入侵者”,这些飞机普遍都采用并列双座布局,因此空军想要并列双座的轰-7也有道理,当然海军提出的串列双座布局更有自己的优点。图片:苏-24就是典型的并列双座布局但是对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水平来说,并列双座的飞豹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战斗轰炸机的
发展趋势。一方面,并列双座布局战斗轰炸机难以执行缠斗空战,加大的机头横截面导致阻力直线上升,像俄军的苏-24遇到土耳其的F-16只有被吊打的份儿,后期以F-15E、苏-30为代表的多用途战斗机全部都采用了串列双座设计。图片:现代化的多用途战机都采用串列布局,图为歼-16,感谢原作者另一方面,为了改并列双座,飞豹所需的动力肯定要求更高,或者付出飞行性能下降的代价。当时中国海军获得的第一批飞豹战机于上世纪90年代服役时,还使用了70、80年代向英国购买的原装罗罗斯贝MK发动机,涡扇9秦岭发动机到年后才定型。图片:涡扇9“秦岭”,年才设计定型此外,还有一个常人容易忽略的因素,让并列双座飞豹只停留在图纸和模型阶段。串列双座战机的弹射救生是有时序的,一般来说都是后座先弹射,前座后弹射,两者之间相差个1秒前后,以避免弹射座椅的火箭射流灼伤对方导致开伞失败或者空中对撞,而并列双座的弹射座椅弹射轨迹要更加复杂一些,美军的F-干脆使用了整体式弹射座舱,技术非常复杂。图片:歼轰7的地面弹射测试,后座先弹可以说,如果当时歼轰-7真的使用了并列双座,那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跟风之举了。『有趣有料的军情秘闻,尽在乌龙防务直通车,喜欢我的观点,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