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图霸(8)
公元前年的黄池会盟被认为是吴国霸业的巅峰,然而同时也是吴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当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时,越国的军队攻破了吴国都城姑苏的外城,还俘虏了吴国太子。夫差急于率兵返回吴国,但是又怕被其他诸侯窥探出端倪,于是采纳王孙雒的建议,用炫耀武功的方式逼迫晋国人服软,同意由吴王担任盟主。会盟结束后,夫差回到吴国,付出了金钱和财货的代价,与越国议和。
以上是《国语·吴语》中的记载。然而《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却正好相反,认为黄池会盟的盟主是晋定公:“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於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於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按照《史记》的说法,晋国不但没有畏惧吴师之众,而且声明要讨伐对方。双方较量的结果,是吴国屈服于晋国。
《史记》中不同篇章对同一件事情的记述有时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黄池会盟就是一个例子。在《秦本纪》中,太史公称:“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于黄池,卒先吴。吴强,陵中国。”也就是说,吴国称霸。但是在《晋世家》和《赵世家》中,又都记为“卒长吴”,就是晋定公排在吴王前面。
再来看看《左传》是怎么记载的。《左传·哀公十三年》的原文:“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
也就是说,在歃血的环节,夫差退让一步,让晋定公居先。
但是《左传》继续写道,会盟结束后,夫差要带领鲁哀公去面见晋定公。鲁国大夫子服景伯反对道:“天子会合诸侯,诸侯之长就率领诸侯进见天子;诸侯之长会合诸侯,那么侯就率领子、男进见诸侯领袖。从天子以下,朝聘时所用的玉帛也不相同。敝邑进贡给吴国的,要比晋国丰厚,而没有不如的,因为把吴国作为诸侯的领袖。而现在君王准备带领寡君进见晋君,那么晋国就成为诸侯的领袖了,敝邑将会改变进贡的数量:鲁国进贡按八百辆战车给贵国,如果变成子、男,那么将会按邾国战车的一半作为贡品,而按邾国战车的数来事奉晋国。而且执事以诸侯之长的身分召集诸侯,而以一般诸侯的身分结束,这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夫差就打消了原先的念头,没有带鲁哀公去见晋定公。
从子服景伯的这段话来看,似乎晋吴两国究竟谁为盟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看来黄池会盟的盟主究竟是谁,算是个未解之谜吧。
《国语》和《吴越春秋》都记载,夫差和越国议和之后,让疲惫不堪的士兵休息整顿,没有加强边境地区的戒备。此时吴国的形势很不乐观,南面的越国、西面的楚国、北面的齐国和晋国都是它的敌人,夫差作为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君主,按理说不应该放松警戒。很有可能是连年的对外用兵,以及开凿运河的浩大工程,掏空了吴国的国库,使吴国处于一种外强中干的劣势中。
越国并没有因为取得了伐吴的胜利而满足,勾践君臣心里都很清楚,这次能够取胜只是因为吴军的主力都去了北方,留守姑苏的兵力非常有限,而且都是老弱病残,因此才被越国钻了空子。若是论起实力,越国还是和吴国又不小的差距。因此,勾践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同时积极地练兵备战。
关于越国是如何增强军队战斗力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勾践问范蠡:“咱们攻打吴国,如果是水战,就需要战船;如果是陆战,就需要战车。然而车、船的便利与兵器弓弩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您有没有什么想法啊?”
范蠡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都熟悉攻战,善于用兵,但是军队的行列队形、组织编制等具体的事情,还需要专门的人才。我听说南方的山林中有一位武艺高超的少女,大王何不将她请来,向她请教使用剑戟的方法呢?”
少女接到越王的传唤,动身前往国都。她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头,自称袁公,老头对少女说:“我听说你善于舞剑,希望能看一下。”
少女说:“小女不敢有所隐瞒,请老公公试一试吧。”
于是袁公就从旁边的竹林中拔起一支竹子,截成两段,少女用竹梢,袁公用竹竿。少女先让袁公刺了三下,自己左右躲闪,然后才开始攻击,袁公立即飞身上树,变成了一只白色的猿。
少女来到会稽拜见越王,勾践向她询问击剑之术。少女回答道:“小女出生在深山密林之中,成长与荒无人烟的野外,没有地方可以学习,也不与人有什么来往。我的击剑之术并非从别人那里习得,而是在突然之间自己获得的。我一直不停地念诵练习,所以有了现在的效果“
勾践又细问击剑的方法,少女讲述了作战时必须要遵守的法则,最后说:“我这种剑术,可以使一个人抵挡一百个人,一百个人抵挡一万个人。大王如果想要尝试一下,那效果立即会显现出来。”
勾践大喜,当即赐给少女名号,称她为“越女”,命令各支部队的队长以及能力较强的人都去向越女学习剑术,然后把它教给其他士兵。很快,越国上下都知道了越女剑的威力。
范蠡又向勾践推荐了善于射箭的楚国人陈音。楚国历史上出过很多著名的弓箭手,比如大将养由基、斗越椒、潘党等,陈音则是出身楚国乡下的神射手。
勾践好奇地询问关于弓弩的事情,陈音给他讲解了弓和弩的由来:“传说是古时的一位孝子发明了弹弓,后来黄帝把弓弦绷在木材上制成木弓,又砍削木材制成箭。楚国的弧父擅长射箭,他把自己的射箭技术传授给后羿,后羿传授给逄蒙,逄蒙传授给楚国的琴氏。当时天下诸侯纷争,各国互相攻打,琴氏认为弓箭的威力不足以威慑天下,于是他把弓横过来附在木臂上,加上发箭的机关,设置望山来瞄准,使原有的弓箭威力大增。琴氏把弩传给大魏,大魏又传给楚三侯(楚王熊渠的三个儿子,长子康为句亶王,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后来他们去掉王号称侯,就是麋侯、翼侯和魏侯)。从三侯到楚灵王,楚国历代都用桃木做成弓、棘树做成箭来防备邻国。楚灵王之后,射箭的技术分成了各个流派,各派都人才辈出。我的祖先在楚国学习这种技术,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了。”
陈音向勾践解释弓弩的设计。他把弩郭比作方形的外城,用来守卫臣子;把扳机比作君主,是命令产生的地方;弩牙好像是执行法令的;牛筋好像是中军将领;关是制动的装置,控制箭的去留;锜架好像是听命于君主的侍从;弩臂是道路;弩弓是将军;弓弦好像是军师;箭好比是飞奔向前的侠客。
越王又询问射箭的方法,陈音毫无保留地做了介绍。于是勾践请他北郊之外教士兵练习射箭。三个月后,越国的士兵们都掌握了使用弓弩的技巧。
陈音在越国呆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身染重病,很快就去世了。勾践很难过,为了表示哀悼,他命人将陈音安葬在国都西边的山上,并把那座山改名为陈音山(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