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并将于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
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达到10%-11%,已经超越外语(6%-8%)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
近年来,体育教育越发受到家校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组成孩子们快乐童年的,不该仅仅是学业和文艺特长,更应该是规律、科学的锻炼,和由之带来的健康体魄。
据了解,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每10年修订一次,此次教育部门针对旧版课标做出多处调整,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中的体育课权重。
与以往体育课程标准相比,《课程标准()》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逻辑起点,从体育课程为主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机融合转变,并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学校还将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发展学生的特长。
也就是说,体育课不仅会带着孩子们锻炼,也将逐步向教会孩子们锻炼发展,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探索、运用和保护自己的身体。
《新课标》提出了健康教育的学业质量要求,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自觉保持终身体育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育课不仅会变得更多,也势必变得更为重要。孩子的运动能力不再只是锦上添花的可有可无,更将是不可或缺的优秀素质,并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益友。
长期锻炼为我们带来活力、耐力、专注力、自信心,而一项体育特长额外带来的社交影响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所认可。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孩子身上,它表现得同样明显。
值得